笛卡尔

勒内·笛卡尔(法语:René Descartes;拉丁化:Renatus Cartesius;1596年3月31日-1650年2月11日)是一位法国哲学家、数学家和科学家。他发明了解析几何,将先前独立的几何和代数领域联系起来。他在荷兰共和国度过了大部分事业生涯,最初为拿骚的毛里茨的荷兰国家军队、奥兰治亲王和荷兰省督服务。作为荷兰黄金时代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,笛卡尔也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哲学和代数几何的创始人之一。

笛卡尔哲学的许多元素在亚里士多德学派晚期、16世纪复兴的斯多葛主义或奥古斯丁等早期哲学家中都有先例。在他的自然哲学中,其与经院哲学的区别主要有两点:第一,他拒绝将有形的实体分解为物质和形式;其次,在解释自然现象时,他拒绝任何诉诸神圣或自然的最终目的。

笛卡尔常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重要先驱,他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促使17世纪人们对认识论日益关注。[9] 他为 17 世纪的欧陆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,后来由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倡议,但遭由霍布斯、洛克、乔治·柏克莱和休谟等学说组成的经验主义学派的反对。

笛卡尔方法论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,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。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,以便一一妥为解决。 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,从最简单、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,一点一点逐步上升,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。 在任何情况之下,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,尽量普遍地复查,做到确信毫无遗漏。

演绎法阵营

归纳法阵营

柏拉图

柏拉图(古希腊语:Πλάτων,罗马化:Plátōn,国际音标:[plátɔːn],前429年-前347年),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,雅典人,他的著作大多以对话录形式纪录,并创办了著名的学院。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,是亚里斯多德的老师,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,史称“西方三圣”或“希腊三哲”。

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,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实在论。依据这种解释,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:“形式的”智慧世界、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。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,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完美。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无法改变的,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,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。

“理”应该被视为一种永恒的东西,亦即它们是永恒不变的、完美的、而且静态的。由于它们是完美的模型,它们并没有理由被改变或进化。依据这种逻辑,以及柏拉图所提出的理论,一个人可以想像宇宙中存在一个更高的至善状态,这种至善状态下任何形式都是最终极的、或最完美的。所有形式都分配到了一部分的至善状态,而所有形式都在现实世界反映出了一部分的真理。

亚里士多德

亚里士多德(希腊语:Αριστοτέλης,Aristotélēs,前384年6月19日-前322年3月7日),古希腊哲学家,柏拉图的学生、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。他的著作牵涉许多学科,包括了物理学、形而上学、诗歌(包括戏剧)、音乐、生物学、经济学、动物学、逻辑学、政治、政府、以及伦理学。和柏拉图、苏格拉底(柏拉图的老师)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,包含道德、美学、逻辑和科学、政治和形上学。

哲学上,亚里士多德在唯心论及唯物论之间摇摆。亚里士多德将他的哲学定义为一种“原因”,宣称他的哲学是“研究真实宇宙原因的科学”。亚里士多德“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性,并无怀疑”,所以接近唯物论;但又认为:万物的基础及其内在的本质却是形式,物质只是它们的第二个基础和本质;亚里士多德主张形式先于物质,是唯心论之主张。

亚里士多德认为“没有和物质分离的虚空”、“没有物体里的虚空”。世界由五大元素构成:

土:又冷又干燥,对应现代固体概念。 水:又冷又潮湿,对应现代液体概念。 火:又热又干燥,对应现代热量概念。 空气:又热又潮湿,对应现代气体概念。 以太:构成天球和天体(恒星和行星)的神圣物质。

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一种“原因”关系的存在。这种“原因”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“因果”观念,“原因”与“为什么”相对应,并不与“结果”相对应。即“目的因”、“物质因”、“动力因”和“形式因”。

德谟克利特

德谟克利特(希腊语:Δημόκριτος ,前460年—前370年或前356年,英语:Democritus)来自古希腊爱琴海北部海岸的自然派哲学家。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。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。他是“原子论”的创始者,并由原子论入手,进一步建立了认识论。德谟克利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,整个世界的本质只是原子和虚空。原子不可分割,并不完全一样。在自然界中,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一个自然的原因,这个原因原本即存在于事物本身。

弗朗西斯·培根

弗朗西斯·培根,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(Francis Bacon, 1st Viscount St Alban,1561年1月22日-1626年4月9日),著名英国哲学家、画家、政治家、科学家、法学家、演说家和散文作家,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。

培根认为对自然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控制是相辅相成,两者都是运用科学方法的成果。培根对印刷、火药和罗盘的发明非常重视。他以这三种发明为例,证明近代人比古希腊人的知识高明得多。培根说:

“因此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新科学方法,首先要求的就是去寻找新的原理、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实。这类原理和事实可在技术知识中找到,也可在实验科学中找到。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原理和知识以后,它们就会导致技术上和科学上的新应用。”

在评价培根的方法论时,马克思曾说:

“科学是实验的科学,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,归纳、分析、比较、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。”

短语“ scientia potentia est ”(或“ 科学就是力量 ”),意思是“ 知识就是力量 ”,通常认为出自培根。

约翰·洛克

莱布尼茨

康德

伯特兰·罗素

卡尔·波普尔

卡尔·波普尔出生于维也纳(当时属于奥匈帝国)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,毕业于维也纳大学。1928年,他获得哲學博士学位,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。1937年,纳粹主义势力抬头,奥地利被德国吞并,波普尔因而移民至新西兰。他在新西兰基督城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。1946年迁居英国,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,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。1965年,他被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封為下級勳位爵士,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。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,他仍活跃于知识界。1982年,波普尔获颁荣誉侍从勋章。

1994年逝世於英国伦敦。

古希腊时期

启蒙运动时期

当代

约翰·密尔

大卫·休谟